五百零三 所以李文音为什么要去比赛?(求订阅~)-《巨星从铁锅炖自己开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位网友开始继续评论道。

    “咱们再去分析李文音参赛的其他动机。”

    “众所周知,李文音是体制内的艺术家,所以......一些评职称或者是升官提职之类的,这种重大的国际赛事是很有用的!”

    “所以李文音是为了升官评职称吗?”

    有的网友们发出疑问。

    “不!”

    分析大师斩钉截铁的否定了这样的观念。

    “首先,我们要注意,李文音目前的状况与职称待遇!”

    “文职军人虽然没有军衔,但李文音之前作品可是个顶个的够硬,如果将这些评职功劳换算成战时的军功......那绝对可以说是二等功一箩筐,一等功拿不住。”

    “或许有人觉得这么比喻不太恰当,觉得搞音乐就比不上实打实的立功,实则不然,文化软实力上的贡献,与李文音在文化上的碰撞,影响力,在国际的战场上,简直可以说是杀疯了!”

    “这么牛b吗?”

    不少网友们震惊不已。

    说实话,平时只是听歌而已。

    完全get不到李文音在文化反向输出上的贡献。

    更没想过这些是怎样的功劳。

    “为华国音乐史正名,告诉世界最早的五音七声十二律是起源于华国,更是靠着拿手的西洋音乐,用西方的音乐反向输出到西方,创造了别具一格的东方派,从古典的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,以及新时代各类音乐的研究,作品的价值非常值得研究!”

    分析大师继续分析着。

    “虽然我有李吹的嫌疑,但这些东西是不可否认的!”

    “而且你们可能不知道,李文音现在享受的是少校级别的文职待遇,少校级!!而且还有消息称,李文音这个待遇,是前几年的成就积累!也就是说,他还有很多尚未被结算的成果与功劳!只是限于军龄罢了!也就是说......李文音就是什么也不干,到了时间,凭借以前尚未被结算的成果与功劳,升职都是水到渠成的!”

    “卧槽!!”

    这个消息一出,网友们可真是炸开锅了。

    虽然知道李文音是体制内的音乐家......

    但完全不敢想像,李文音在这样的年纪就能达到这么高的待遇!

    而有些痴傻的网友们,尚未从雷击中清醒,就听到了更加爆炸的消息。

    分析大师似乎来路非常的过硬。

    无数猛料爆了出来。

    “而且职称更是夸张,你们知道什么叫做直博吗?而且有小道消息说......李文音本科的双学位还修了舞蹈!甚至以李文音的能力与成就,如果他想,毕业以后迅速成为副教授那都是很简单的!”

    “而且你们或许不知道副教授如何成为教授,实际上,知识方面,两者相差的并不多,区别就在于一个教授不仅掌握并能熟练运用本学科已有的方法,并且他必须对本学科的方法论作出过贡献!而你们仔细品一品,品一品,李文音成为教授简直是顺理成章!”

    “其实你们可能不知道,李文音在他的学校里,已经开始有授课了,而且反响非常的不错,说实话,虽然尚显稚嫩,但成长一定会飞快!”

    而这时,分析大师说出了最关键的一环!

    “所以我们分析李文音是不是去参赛,就一定要考虑动机是否是为了升职,但很显然,李文音不去比赛,升职也是水到渠成,比赛很明显没什么太大的作用!”

    “更何况,理论上比赛是存在风险的,就算是暗箱操作,让李文音输掉比赛,对于李文音来说,负面影响要非常的严重,根本上就是得不偿失的举动!”

    “至于金钱?那就更可笑了,李文音上一张专辑各类活动的创收起码需要用亿来估算,虽然演唱会确实赔了很多,而且从制作成本与分成来看,专辑的销售价格确实很便宜了,但说实话,李文音这货真的就是印钞机器,顶多是时间尚短,体现的不明显而已,所以更加没必要为了钱去比赛!”

    “所以你看看,金钱,名誉,地位,似乎都无法驱使李文音去参加比赛!!”

    分析哥有理有据,逻辑闭环。

    但此时却有网友问出了灵魂一击。

    “可是......李文音前阵子刚去参加肖赛,还拿了个冠军回来......”

    “???”

    分析哥一愣,突然傻在了原地。

    擦!我为什么忘了这一茬?!

    “嗨!散了散了!感情听了一堆废话......”

    网友们突然又悟了。

    随即意兴阑珊的准备不再讨论。

    可是......

    tm分析哥说的好有道理啊!

    “所以李文音是不是要参加比赛?参加比赛的话,目的又是什么呢?”

    这似乎成为了一个谜团。

    ......

    总不能是闲的无聊吧!!

    ......

    因为这名up主本身就积累了一定量的粉丝,这个视频也被人越转越多。

    虽然不至于说有多火爆,但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

    越来越多李文音的粉丝涌入视频开始评论。
    第(2/3)页